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考研动态 政策导航 复试调剂 专业学位 招生简章 院校政策 同等学力申硕 网上调剂 网上报名

TOP

复读生也能创奇迹:从高考222分到川大研究生
2011-06-29    来源:华西都市报    【
     2011年,锦江学院273名参加考研的毕业生中,有101名同学收到录取通知书,51位同学考取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学院一次毕业率为98.7%……而在这样优秀的成绩背后则是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全体师生不断的付出和努力。办学5年,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向所有人交出了一张满分答卷。
    
    记者了解到,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百年名校四川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目前,学院共设14个院系、30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近12000人,面向全国招生。2011年跃居全国独立学院百强排行榜第6名。
    
    学生“三本进口”,却有着“一本出口”,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奋斗历程?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了三名普通学生的求学故事。
    
    李科:放弃高薪,选择深造
    
    第十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被重庆新大集团高薪研究所聘为副研究员五年,第四届校学生会主席,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1级毕业生李科的履历表上硕果累累。
    
    “为了论证量子力学中的其中一套公式,我和我的团队整整推导了一年。”李科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08年的时候,李科偶然得知了“氢分子在物质形态变化过程中其电子运动轨迹变化的数字计算机及软件实现”这个项目”,他立刻组织团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研。推导公式的过程繁琐而又枯燥。“是学院、老师和同伴的无条件的支持,才让我坚持到了最后。”李科告诉记者,得知他们在做项目准备参加“挑战杯”后,学校立刻为他们在晚上开放空调机房,配备最好的指导老师,还为他们准备了一个实验室。
    
    而李科在“挑战杯”的出色表现,引起了学院李炳法教授的注意。李炳法教授是中国数字水印第一人。他立刻将李科介绍到了成都某个做数字水印的公司,让他在课余从事软件研发工作。李科告诉记者,国内很多大型企业的数字水印软件都是由他参与研发的。如今,他正在数字水印方面申请三项发明专利。
    
    如今,李科已考取四川大学的研究生,“现在数字水印方面的人才非常稀缺,有不少猎头公司打电话给我,开出了5000-6000元/月的薪水。”但这些在旁人看来颇具诱惑力的机会却都被李科拒绝了,因为他的科研梦想早在初进锦江校园时就已坚定。
    
    冯永强:从高考222分到川大研究生
    
    今年刚从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毕业,并以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四川大学的冯永强,家境贫困。第一年高考,他只考了222分,不服输的他选择了复读。“当我被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录取的时候,我觉得我一切的努力都值得了!”但这个极其贫困而摇摇欲坠的家庭根本无力承担起他的学费。
    
    “我做过保安、刷碗工……”刚来大学的时候,因为没钱吃饭,他曾经一人同时打多份工。性格倔强独立的他从不愿意跟别人多谈这些问题,但他的大学的辅导员还是很快知道了他的境况,她时常自掏腰包帮助冯永强渡过难关。同时,还组织同学开了个班会,呼吁大家为冯永强捐款并“巧立名目”把钱给了他。为了不伤害冯永强的自尊心,师生们一直都对这件事守口如瓶。直到大四,冯永强才无意中从别人口中知道这件事。
    
    而每年,他都能得到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学院一等奖学金。奖学金极大地缓解了他的经济压力。“我很感谢学院和我的辅导员、同学们,没有他们,我不能顺利读完大学。”提及这些的时候,冯永强的眼眶泛红了。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学院的帮助,他不仅解决了基本生活费,大二的时候还给自己和妹妹都买了一台电脑,同时每年还能给妹妹寄上5000元得生活费。
    
    从刚上大学时,连开机都不会,到大二下期,考过了计算机四级。这是冯永强凭借锦江精神创造出的第二个奇迹。“大学四年,我每天都保持13个小时的学习时间,雷打不动。”大一时,身为通信工程系的学生,他怎么也不能弄明白一个非常简单的十进制到十六进制转换的问题,连续七八次打电话向老师请教。老师的不厌其烦解答和鼓励让他重新充满了信心。第一学期考试,他的成绩就位居全年级第一。
    
    “我的大学是在很多人的帮助下读完的,也是锦江精神一直在鼓舞着我前进。我会永远记得。”冯永强的言谈中始终都透着一份感恩。
    
    刘一江:在逆境中前行
    
    “我已经考上了景德镇陶瓷学院王牌专业的研究生,但我决定放弃读研,直接就业。”来自巴中农村的刘一江,家境并不富裕。“我从大二就开始兼职工作了。”刘一江向记者介绍,从设计自己的第一个作品,到成为设计映秀镇地震遗址纪念体系这样大型作品的主力之一,这条看似遥远的道路,刘一江却只走了1年半。
    
    2008年6月,刘一江第一次自己尝试设计的作品《关爱》被四川美术馆收藏。而他的才能也被家乡一家装饰公司发现,获邀成为公司的室内设计师,通过网络远程合作。
    
    一条似锦的未来道路似乎已在不远处等待着刘一江。但天有不测之风云,大二那年暑假,他回老家过完自己21岁生日的第二天,母亲就因一场意外去世。没有了能干的母亲操持,整个家在一夜之间衰败了不少。
    
    刚满21岁的刘一江感受到了自己身上愈发沉重的责任。“从母亲去世后,我就再也没问家里要过一分生活费。而现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我已经在巴中买了一套房子了。”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刘一江脸上的神色有了一份超出年龄的沉稳,“让爷爷和爸爸过上好日子,让我们家越来越好。这是我当下最大的责任。”
    
    为此,刘一江却牺牲了自己一直以来的读研梦想。“学艺先做人,我觉得我在川大锦江学院学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懂得了责任两字。”
    
    (记者:涂诗薇 实习生:纪驭亚)
繁体】【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2年北京语言大学专业硕士拟增.. 下一篇青岛农业大学两宿舍12女生全考上..

相关栏目